與頂尖學府 MIT 合作
時代基金會秉持著『協助國內產業發展‧促進區域經濟繁榮』之宗旨,引進國外知名學府之資源,協助會員企業產業升級。合作學校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(MIT),定期提供最新科技新知與培訓課程資訊,促進國內產業與全球產業經濟接軌。

Service

Epoch–MIT/ILP
產學聯絡計畫
Epoch-MIT/CSAIL
產研合作計畫
Epoch-MIT/Sloan
高階主管培訓計畫
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以創新與科技聞名於世,該校擁有全球最優質的師資及研發團隊:6所學院、33個系所及數百個實驗室;歷年來已經「產出」95位諾貝爾獎得主,而透過MIT授權的專利更是不勝枚舉。除學術研究外,產業合作及創業精神更是該校的傳統。根據2015年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at MIT的調查報告,MIT校友已創設超過30,000家公司,創造逾460萬人次就業機會,以及每年1.9兆美元營業額。

麻省理工學院產業聯絡計畫(MIT/ILP)創設於1948年,緣於二次世界大戰期間,美國政府委託麻省理工學院進行重大技術研發,並將成果授權予企業開發。自1993年以來,MIT與時代基金會(Epoch Foundation)共同合作深耕的 時代基金會-麻省理工學院產業聯絡計畫 (MIT Industrial Liaison Program, MIT/ILP) ,已為國內20家領導企業引入最前端的技術暨產品開發資源,以及科技創新管理新知,成為各會員企業掌握全球研發脈動及市場趨向、拓展國際網絡的「窗口」與重要資源之一。截至目前為止,已有400餘位會員代表前往MIT進修及觀摩,逾百場的專題研討會於MIT所在地美國麻州波士頓舉行。

成為 Epoch - MIT / ILP 會員企業,您可以取得第一手研發資料庫(Knowledge Base)資料、將MIT 數百個實驗室作為您外部研發伙伴及智庫,獲得最新國際研發新知,快速提升產品研發與創新價值。
【2019 MIT ILP-Epoch 台灣年會】Less Artificial, More Intelligence: Challenges of AI as a New Industry

Members

全球資訊科技及人工智慧科技最重要的研發重鎮─MIT電腦暨人工智慧實驗室(MIT CSAIL),向來引領資訊及人工智慧發展的里程碑。近年來,在網路通訊、World Wide Web全球資訊網、語音科技、分子生物運算、觸覺介面及電腦視覺等領域,MIT CSAIL更帶領科技研究及產業的潮流與趨勢,引爆一波創新科技革命。

1998年,時代基金會與MIT電腦實驗室(MIT LCS)及人工智慧實驗室(MIT AI Lab),成立「Epoch-MIT/CSAIL 產研合作計畫」,提供台灣企業直接派員前往兩所實驗室,實際參與技術研發的機會。

2000年6月,「Epoch-MIT/CSAIL產研合作計畫」促成台達電子與宏碁公司加入『活氧聯盟Oxygen Alliance』,與美國惠普(HP)、歐洲的諾基亞(Nokia)及飛利浦(Philips)、日本電話電報(NTT)共同參與研發新一代人性化電腦。

2005年,廣達電腦與CSAIL簽訂「TParty研發計畫」、2010年簽訂「Qmulus研發計畫」,2019年簽訂「AI Medicine研發計畫」,為台灣立足於全球資訊業第一線舞台打下厚實的根基。

(*註: MIT LCS / MIT AI Lab 於2003年合併為Computer Science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, CSAIL)
MIT CSAIL 產學合作

Members

時代基金會–史隆管理學院計畫』是贊助MIT史隆管理學院之「Asia Pacific Initiative」。該計畫主要研究亞洲地區之經濟動力,旨在協助、加強亞洲各國釐訂經濟政策之能力,對亞洲產業界提供具參考價值之報告,並研究促進亞洲各國間最有效之合作模式。

時代基金會贊助此項計劃,旨在促進該計劃研究台灣之產業政策與發展問題。目前史隆管理學院提供短、中、長期經營策略課程 (Sloan Fellows, Sloan Executive Education Program),協助企業培訓中高階主管。

Members

時代基金會於1991 年由 20 家台灣企業共同成立,以協助產業發展,促進區域經濟繁榮為宗旨。創會以來,即與國際一流學府如 MIT,進行長期產學合作,協助台灣企業參與國際前端技術交流,派遣資深人員赴海外受訓等形式,充分運用頂尖學府的研發,並投資創新資源,以找尋企業發展利基。

1998年,從培育社會未來的人才出發,以Epoch School 培養未來社會和產業需要的人才,20多年來已有超過3,000名學生受惠,造就80個以上的優秀新創公司。2008 年開始輔導創業團隊,2012 年以 Garage+ 創業育成中心為名,是亞太區唯一NPO支持新創企業的典範。2015年至今,已有超過71國近2,000個國際新創團隊申請,安排上千場媒合會議,並有1/3以上的新創團隊,獲得資金投資或企業合作機會。30年來,陸續有更多企業支持時代基金會,為台灣企業接軌國際資源、深耕創新及培育人才,為社會注入永續發展的活水,共創更美好的世界。

Members

目前無活動

科技聚焦

抓握一次即可辨識物品的機器手臂

由 MIT 電腦暨人工智慧實驗室 (CSAIL) 大腦與認知科學教授 Edward Adelson 所帶領的團隊,開發出一種機器手臂,使用數個高解析度的觸覺傳感器並結合機器學習,能在第一次抓握物體時以 85% 的準確度成功辨識物品。裝置上的手指由堅硬的 3D 列印內骨架組成,再置於模具中用透明的矽膠「皮膚」包裹,如此便無需使用螺絲或黏合劑固定矽膠;堅固的內骨架與柔韌的外層矽膠讓裝置可以在拾起重物的同時,也安全地抓住柔軟的物品。裝置的三個「手指」內各裝設一對稱為 GelSight 的細緻觸覺傳感器,由一個鏡頭與三個 LED 燈組成,當手指抓住物品時,LED 燈會從裝置內部照亮物品、鏡頭會捕捉輪廓,再將拍攝到的圖像導入機器學習模型來識別。研究人員未來將改進硬體以減少矽膠的磨損、增加拇指的驅動力,以應用在更廣泛的用途,或甚至於手掌內放置感測器以精進辨識表現。 此研究將發表於 RoboSoft Conference,並獲得 Toyota Research Institute、Office of Naval Research,以及 SINTEF BIFROST 研究計畫的支持。

more

植物生長激素的奈米感測器

吉貝素是促進植物生長的重要激素,其濃度會因環境變化發生波動,進而影響植物的生長狀況,是植物生長壓力的重要指標。然而,傳統的檢測方法效率低下,無法將吉貝素濃度偵測應用於農場中。有鑑於此,由 MIT 化學工程教授 Michael S. Strano 帶領 MIT Strano Research Group、新加坡 – 麻省理工學院研究與技術聯盟 (SMART) 和淡馬錫生命科學研究院 (Temasek Life Science Laboratory) 合作開發出一項結合拉曼光譜 (Raman Spectrometer) 和奈米碳管 (Nanotube) 的新技術,能即時檢測吉貝素在活體植物內的濃度變化。適用於各種植物以及具有非破壞性檢測的特性,提供農場調整植物生長環境的機會,是智慧農業領域的一大突破。 此研究發表在 Nano Letters 期刊,獲得新加坡國家研究基金會 (National Research Foundation of Singapore) 的贊助與支持。透過植物生長途徑的研究和監測,該技術有望為全球性的糧食供給與食品安全問題提供最佳解決方案。

more

吞嚥膠囊型感測器有效協助診斷胃腸道病症

來自 MIT、Harvard、Caltech 與 NYU 的研究團隊,共同開發出吞嚥膠囊型感測器,藉由放於病患背後如背包、夾克或馬桶蓋上的電磁線圈產生磁場,透過磁場本身的梯度特性對空間座標進行特定編碼,讓體內的感測器得以偵測磁場變化並反推自身的位置,以協助醫師量化胃消化時間及精準定位腸胃道蠕動異常 (GI motility disorder) 的病灶處。此研究在大型動物上 (large animal model) 的成效在60公分的偵測距離以內可達到2毫米的解析度及5~10毫米的準確度,更可搭配多個放置體外的感測器作為參考點,在不影響準確度的情況下解決與線圈定位不準的問題。此技術可替代內視鏡、核子醫學影像或X光等檢測方式,也可與手機或電腦連接,病患無需至醫院也能得知腸胃道狀況。 該研究發表於 Nature Electronics,並獲得國家科學基金會、Rothenberg Innovation Initiative,以及 Heritage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 的支持。目前正積極尋找製程開發的合作對象,並期望未來可在人體臨床試驗上進行測試。

more

Member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