與頂尖學府 MIT 合作
時代基金會秉持著『協助國內產業發展‧促進區域經濟繁榮』之宗旨,引進國外知名學府之資源,協助會員企業產業升級。合作學校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(MIT),定期提供最新科技新知與培訓課程資訊,促進國內產業與全球產業經濟接軌。

Service

Epoch–MIT/ILP
產學聯絡計畫
Epoch-MIT/CSAIL
產研合作計畫
Epoch-MIT/Sloan
高階主管培訓計畫
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以創新與科技聞名於世,該校擁有全球最優質的師資及研發團隊:6所學院、33個系所及數百個實驗室;歷年來已經「產出」95位諾貝爾獎得主,而透過MIT授權的專利更是不勝枚舉。除學術研究外,產業合作及創業精神更是該校的傳統。根據2015年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at MIT的調查報告,MIT校友已創設超過30,000家公司,創造逾460萬人次就業機會,以及每年1.9兆美元營業額。

麻省理工學院產業聯絡計畫(MIT/ILP)創設於1948年,緣於二次世界大戰期間,美國政府委託麻省理工學院進行重大技術研發,並將成果授權予企業開發。自1993年以來,MIT與時代基金會(Epoch Foundation)共同合作深耕的 時代基金會-麻省理工學院產業聯絡計畫 (MIT Industrial Liaison Program, MIT/ILP) ,已為國內20家領導企業引入最前端的技術暨產品開發資源,以及科技創新管理新知,成為各會員企業掌握全球研發脈動及市場趨向、拓展國際網絡的「窗口」與重要資源之一。截至目前為止,已有400餘位會員代表前往MIT進修及觀摩,逾百場的專題研討會於MIT所在地美國麻州波士頓舉行。

成為 Epoch - MIT / ILP 會員企業,您可以取得第一手研發資料庫(Knowledge Base)資料、將MIT 數百個實驗室作為您外部研發伙伴及智庫,獲得最新國際研發新知,快速提升產品研發與創新價值。
【2019 MIT ILP-Epoch 台灣年會】Less Artificial, More Intelligence: Challenges of AI as a New Industry

Members

全球資訊科技及人工智慧科技最重要的研發重鎮─MIT電腦暨人工智慧實驗室(MIT CSAIL),向來引領資訊及人工智慧發展的里程碑。近年來,在網路通訊、World Wide Web全球資訊網、語音科技、分子生物運算、觸覺介面及電腦視覺等領域,MIT CSAIL更帶領科技研究及產業的潮流與趨勢,引爆一波創新科技革命。

1998年,時代基金會與MIT電腦實驗室(MIT LCS)及人工智慧實驗室(MIT AI Lab),成立「Epoch-MIT/CSAIL 產研合作計畫」,提供台灣企業直接派員前往兩所實驗室,實際參與技術研發的機會。

2000年6月,「Epoch-MIT/CSAIL產研合作計畫」促成台達電子與宏碁公司加入『活氧聯盟Oxygen Alliance』,與美國惠普(HP)、歐洲的諾基亞(Nokia)及飛利浦(Philips)、日本電話電報(NTT)共同參與研發新一代人性化電腦。

2005年,廣達電腦與CSAIL簽訂「TParty研發計畫」、2010年簽訂「Qmulus研發計畫」,2019年簽訂「AI Medicine研發計畫」,為台灣立足於全球資訊業第一線舞台打下厚實的根基。

(*註: MIT LCS / MIT AI Lab 於2003年合併為Computer Science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, CSAIL)
MIT CSAIL 產學合作

Members

時代基金會–史隆管理學院計畫』是贊助MIT史隆管理學院之「Asia Pacific Initiative」。該計畫主要研究亞洲地區之經濟動力,旨在協助、加強亞洲各國釐訂經濟政策之能力,對亞洲產業界提供具參考價值之報告,並研究促進亞洲各國間最有效之合作模式。

時代基金會贊助此項計劃,旨在促進該計劃研究台灣之產業政策與發展問題。目前史隆管理學院提供短、中、長期經營策略課程 (Sloan Fellows, Sloan Executive Education Program),協助企業培訓中高階主管。

Members

時代基金會於1991 年由 20 家台灣企業共同成立,以協助產業發展,促進區域經濟繁榮為宗旨。創會以來,即與國際一流學府如 MIT,進行長期產學合作,協助台灣企業參與國際前端技術交流,派遣資深人員赴海外受訓等形式,充分運用頂尖學府的研發,並投資創新資源,以找尋企業發展利基。

1998年,從培育社會未來的人才出發,以Epoch School 培養未來社會和產業需要的人才,20多年來已有超過3,000名學生受惠,造就80個以上的優秀新創公司。2008 年開始輔導創業團隊,2012 年以 Garage+ 創業育成中心為名,是亞太區唯一NPO支持新創企業的典範。2015年至今,已有超過71國近2,000個國際新創團隊申請,安排上千場媒合會議,並有1/3以上的新創團隊,獲得資金投資或企業合作機會。30年來,陸續有更多企業支持時代基金會,為台灣企業接軌國際資源、深耕創新及培育人才,為社會注入永續發展的活水,共創更美好的世界。

Members

目前無活動

科技聚焦

利用 AI 模型協助尋找癌細胞起源

醫學研究取得重大突破!MIT 的博士生 Intae Moon 和 Dana-Farber 癌症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通過機器學習開發了一個新模型,這個模型可以偵測出腫瘤癌細胞的來源,尤其是癌細胞已擴散至全身的情況下,依然可以計算出癌細胞基因的發源地。經過大量的數據訓練測試,他們的計算模型可以透過分析基因序列,精確預測腫瘤的起源位置。這一突破有望幫助醫生為這些腫瘤患者選擇更精準的治療,增加了患者得到標靶治療的可能,藉此得到更好的療效和更低的副作用。該研究的潛在應用在於改善癌症患者的治療選擇、幫助醫生做出更好的治療決策,並且實現個人化醫療。這項研究得到了多個慈善基金會的支持,包括 Louis B. Mayer 基金會、Doris Duke 慈善基金會、Phi Beta Psi 姊妹會和 Emerson Collective。研究團隊預計使用更多的醫療數據,例如病理圖像、放射圖像等,讓這個人工智慧模型可以針對腫瘤提供更全方位的醫療建議。 撰寫:葉秀展 (2023 經理人 –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管理科學系 ) 指導:楊思維 (醫療器材法規專員)

more

乳癌監測的未來:MIT的可穿戴超音波裝置

乳癌是女性中最常見的癌症之一,而早期檢查可以顯著提高治療成功的機會。MIT研究團隊開發一種可穿戴的超音波檢查裝置,並可在未來實現對乳房組織的大範圍、即時、方便使用及持續性監測,該裝置已有足夠的對比敏感度、理想的軸向/橫向分辨率與更大的視野。未來研究將集中在引入可定制尺寸的貼片、多感測器陣列的嵌入、更多的臨床實驗、便攜式系統等方面的發展,以實現連續監測,並為醫療從業人員提供快速且客觀的評估,以助於早期乳癌篩查。這項研究由NSF CAREER、3M Non-Tenured Faculty Award、Sagol Weizmann-MIT Bridge Program、MIT Media Lab聯合基金及NIH支持。 撰寫:蔡旻軒 (2022 經理人 – 國立中興大學 機械工程學系) 指導:黃柏勳 (2014 Epoch School 校友)

more

兼顧隱私及資料準確度的新隱私標準

隨著生成式 AI 的出現,機器學習再次成為大眾討論的熱門話題,不少企業也開始發展相關領域。然而機器學習模型需要大量的資料以練習並優化其算法,因此資料的安全及隱私的維護也受到大眾重視。 MIT 電氣工程及電腦科學的 Srini Devadas 教授以及學生 Hanshen Xiao,共同開發出新型的隱私指標 Probably Approximately Correct (PAC) Privacy,此指標捨棄過往隱私去識別化的定義,重新定義隱私標準為「對於隨機抽樣或生成的敏感數據的任何部分,資料獲取人可以推斷出多少信息」。此外,他們也設計全新的計算假設,及計算出最少噪音之演算法。資料加入噪音雖然可以保護資料安全,但同時也會降低模型的精確度,因此最少的噪音量可以最大化保有模型準確度。 此研究預定於今年 8 月的 International Cryptography Conference 發表,並獲得 DSTA Singapore, Cisco Systems 以及 Capital One 的支持與贊助。 撰寫:簡韵蓁 (2023 經理人 –國立台北大學 會計學系) 指導:陳婕云 (2021 Epoch School 校友)

more

Members